吶喊 The Scream/Edvard Munch(挪威,1893)

藝術賞析。吶喊 The Scream/Edvard Munc

表現主義的代表畫作之一

本作品共有五個版本,分別是藏於奧斯陸孟克博物館的粉彩版本(粉蠟筆草稿,可能是最早的版本)以及蛋彩版本(1910年,孟克在賣掉1893版油畫後,畫了這幅蛋彩畫,是這幾個版本中最「恐怖」的一幅)、藏於奧斯陸國家畫廊的蛋彩版本(是最著名的版本裡頭隱含神秘句子:「Could only have been painted by a madman.只有瘋子才畫得出來。」),1895年畫家本人亦曾把作品製成黑白石版畫平面印刷以大量複製約45幅,其中有幾幅得孟克上色。國家畫廊和孟克博物館的蛋彩版本先後曾於1994年和2004年被盜去,但之後皆失而復得。而1895年粉彩版,2012年由蘇富比拍賣,屬美國商人里昂·布萊克私人收藏。

孟克一生中最重要的一組作品是以吟誦生命、愛情和死亡為題材的組畫,其中又以「吶喊」這幅畫最具代表性。在這幅畫上,沒有任何具象物體暗示正在發出尖叫聲,只見中央有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孤獨人形,似乎正從我們身邊走過。
他捂著耳朵,幾乎聽不見那兩個遠去的行人的腳步聲,也看不見遠方的兩隻小船和教堂的尖塔。這一完全與現實隔離了的孤獨者所呈現的變形、扭曲的尖叫面孔、圓睜的雙眼和凹陷的臉頰,使人想到了與死亡相聯繫的骷髏。而紅色的背景源於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發,火山灰把天空染紅了。畫中的地點是從厄克貝里山上俯視的奧斯陸峽灣,有人認為該作品反映了現代人被存在主義的焦慮侵擾的意境。


在這幅畫上,孟克所用的色彩與自然保持著一定程度的關聯。雖然藍色的水、棕色的地,以及紅色的天,都被誇張得富於表現性,但並沒有失去其色彩大致的真實性。全畫的色彩是鬱悶的,尤其是濃重的血紅色懸浮在地平線上方,與海面陰暗處的紫色相衝突,這一紫色因伸向遠處而愈益顯得陰沉,給人一種不祥的預感。同樣的紫色,也重複出現在孤獨者的衣服上。 畫中沒有一處不充滿動盪感。天空與水流的扭動曲線,與橋的粗壯挺直的斜線形式鮮明對比。整個構圖在旋轉的動感中,充滿粗獷、強烈的節奏。所有形式要素似乎都傳達著那一聲刺耳尖叫的聲音。畫家在這裏可以說是以視覺的符號來傳達聽覺的感受,把淒慘的尖叫變成了可見的振動。

孟克在1892年1月22日的一篇日記中記錄了《吶喊》的靈感來源:

我跟兩個朋友一起迎著落日散步——

我感受到一陣憂鬱——

突然間,天空變得血紅。

我停下腳步,靠著欄桿,累得要死——

感覺火紅的天空像鮮血一樣掛在上面,刺向藍黑色的峽灣和城市——

我的朋友繼續前進——

我則站在那裡焦慮得發抖——

我感覺到回蕩在大自然那劇烈而又無盡的吶喊。

 

(資料來源:voguehkss.net.twwikipedia

 

二花不專業評語:

這幅畫作與孟克坎坷的一生息息相關,親人們一個個逝去,妹妹也患精神疾病,父親更整日傳導著悲觀的信念,如此生長環境下才創造了這幅"瘋子才畫得出來"的作品。

孟克也在晚年曾經說過:「病魔、瘋狂和死亡是圍繞我搖籃的天使,持續伴隨我一生。」

而這幅畫是藝術地漫漫歷史以中來無數的畫作中我最印像深刻並最喜歡的,初見它變帶給我無限的衝擊,看到畫中人仿佛看到了自己,我想跟畫中人那般吶喊,但卻發不出聲。

瞪大的雙眼,張大的嘴,扭曲的身形,藍紅濃厚鮮明對比至壓抑的色調。

如同被困住,掙扎痛苦。

但其實畫中吶喊至扭曲的人是我羨慕的但也恐懼的。

吶喊出來了是不是痛苦就能少一分?

 

推薦文章:

創作。這些日子畫的禪繞畫

電影推薦。藍色時分 อนธการ "有著唯美的外衣的驚悚片"

電影推薦。Incendies 焦土之城/烈火焚身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名畫賞析
    全站熱搜

    橘白貓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